杜拉克專欄: 很多經營者錯把「利潤」當真

經濟進步,意味著有能力以知識、技能,取代勞力、汗水。這表示未來的就業機會將更多也更好。就我們所知,這主要仰賴於資本形成率,並且有能力投入越來越大的資本規模,以創造未來的工作機會。

 

一項工作需投入越多的知識去運作,其所需要投入的資本也就越多。這需要對設備及機械進行直接的資本投入

 

比方來說,鉛筆跟計算機的製作成本間的差別,可作為資本需求在每項工作間的跳躍式改變的跡象。同時,在人力資源及其學校教育的資本形成上,需要間接投入更多的資本。

 

20歲開始工作的年輕工程師,投入的直接及間接的資本投入(有些來自於雇主、有些來自於家庭及納稅人),跟其60年前當完學徒成為有經驗木匠的祖父相比,年輕工程師需要的資本投入,是他祖父的25倍。而工程師的兒子,將來也許需要比工程師本身投入的資本還要多上五至十倍。

 

換句話說,在所有的已開發國家,要提供明日的工作機會給今天的年輕人,我們需要大量增加資本投入。

 

賺取的收入若只能支付過去及現在的成本是不合格的。

 

當一營利事業只可支付會計上已付清的成本時,並不代表其已達到「收支平衡」。因為要持續營運所需的成本。實際上已經產生了,只是還沒付出去而已。

 

即使會計師可以確定已付出多少金額,但持續營運成本卻還是無法被精確的建立。機率範圍與誤差範圍等方法,可用在計算多數會計數字,例如評估固定資產、專利及未決定賠款的價值,也可以輕易地決定持續營運的成本。

 

的確,估計出持續營運成本的正確度,是高於傳統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內的數值。自從一百多年前,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(Alfred Marshall)的早期研究顯示,在市場經濟,持續營運成本從來不會低於資金成本,已被當作經濟學中的真理。

 

一個營利事業,利用其全部資金所賺取的錢,若少於其持續營運所使用的資金,則這個事業會被認為是處於經營赤字,且從未來竊取金錢來繼續營運。

 

何以見得?

 

農夫在未播種前就把種子吃掉,人們或許還能接受這種行為;但真正無法讓人接受的,是那些許多公司創造出大量「妄想的利潤」。每個人都知道,農夫收割的種子,雖然是產生出來的盈餘,但其實並不算絕對的「利潤」(註:因為得預留一些種子播種用)

 

然而,如果把同樣的標準套在事業上,卻會產生矛盾,因為沒有經營者是不把財務報表上紀錄的利潤視為「利潤」的;其實這些利潤,應被視為維持持續營運的種子,也就是企業維生的成本—儘管具有遞延的性質。

 
 

 
 
 

Related Pos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