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圍悶經濟的活路,不是靠政府「拼經濟」

悶,這個字,有現實上的受困,無法邁開腳步;以及隨之而來,則有情緒的受壓抑。台灣的經濟,怎麼會落入這麼個「悶」局呢?

早年,先民彪悍,開山闢土,建立家園。而後唐山過台灣,勇渡黑水溝,帶進新一波能量。繼而國際開放,企業家們一只皮箱跑世界,打下今日台灣經濟的基礎。「台灣錢,淹腳目」成為時代的寫照,那時候,似乎是個只要肯打拼、就能過個充滿希望的好日子。

而如今,社會被鬱悶的氛圍壟罩。

剛入社會的新鮮人,抱怨被22K綁架;而久待職場的上班族怨嘆薪水低落、買不起房子,最大的夢想,是開間咖啡館;

企業家感嘆產業景氣不振,願景不明,像走迷魂陣;

政府發覺國際情勢變化莫測,要對症下藥,看到「症頭」、拼命下藥,民眾還是大喊「無感」。

也就約莫在幾年前,台灣平均薪資還勝韓國100美元,現在倒輸給韓國1,000美元;台灣的大型企業,從保三保四,到現在朝不保夕。看個鄰國南韓在國際市場攻城掠地,日本從失落的二十年緩慢站起,也逐漸站穩腳步,重新綻放光芒……

而台灣,前途又該怎麼走?

如今,看到世界最大的私募股權貝恩資本公司前董事長艾德華.康諾(Esward Conard)撰寫的《經濟復甦的手段,與意外後果》(Unintended Consequences: why everything you’ve been told about the economy is wrong) ,針對世界各國「拼經濟」的作法,提出新格局的論點,的確令人擊節讚嘆。

康諾畢業於哈佛商學院,執掌世界上最大的私募股權、貝恩資本公司(Bain & Company)達14年,經驗豐富。

不同於理論派的經濟學家,康諾在資本市場多年的實務經驗,知道什麼作法是對症下藥、什麼又是飲鴆止渴,對於目前政府慣常採用的經濟手段、以及背後的理論基礎,自然有細膩的前線體會。

而康諾所要大聲呼籲的就是,許多政府官員腦袋裡內建的經濟驅動程式,是過時、甚至是錯誤的。大家得趕快升級,看清經濟成長的真相,趕緊做對的事,莫讓復甦的契機流逝了!

康諾的觀點,點出了大家常有的迷思: 政府常把「拼經濟」掛在嘴邊,以為政府的作為攸關經濟大局。但是振興經濟的最重要行動,絕非在於政府的大建設、大夢想。

早年,政府做重大經濟建設,為台灣的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,以當時的時代需求,絕對正確。但近年來屢次又有相同思維的政策翻上檯面,依舊認為發動硬體建設的大動作,就能再度點燃經濟成長。甚至得「無中生有」,盡力擴大支出,創造大型的建設計畫,好滿足社會的殷切期待。

不得不說,這種思維已經過時,而且更是台灣長年以來受困於「硬體思維」表現。

當未來走向知識經濟的時代,以往慣用的「硬體思維」,就將失靈。

在知識經濟時代,經濟要成長,我們得「投資於創新」,而且是在無形的智慧資本、珍貴的人才和事業經營的知識 (know-how) 上頭。這些智慧資本,就像苗火,得在一個健全的、長期的事業投資者們承擔巨大風險,所支持的商業生態裡,才能延續、存活、壯大。

可以說,經濟之所以成長,端賴於企業家們、投資者們、珍貴的企業人才不斷地前仆後繼、像是諾曼第搶灘登陸般艱辛,才得以創造出成功的事例。

康諾舉例,臉書(facebook)之所以成功,是打敗另一個音樂社群網站 MySpace 換來的;谷歌的成功,則是以雅虎當時的失敗做為代價;而雅虎則在先前擊敗了美國線上(AOL)。而這些投入則成了智慧資本,隨著優秀的人才們到各家公司任職而流通。

倘若一個國家的投資水準不足,沒有投資者願意承擔事業經營的風險、那麼可想而知的,必然不可能享受到未來事業生產力提升所帶來的好處。更嚴重的,倘若大家只將資本,拿來做為交易之用,拿來投入到房地產、商品交易,短期來看,個人錢財似有增加,實際上是空灶不添薪火,賠上了整個經濟體未來的核心競爭力,以後在要靠空灶燒火,就怕薪火難以相傳了。

就以房地產來說,康諾指出,儘管美國經濟成長腳步比其他國家都快,但該國房價的成長卻比其他國家都更慢。當道瓊工業指數從1995年的3800點,上漲到2007年的14000點時,房價只上漲了一倍。而台灣正好相反,房價連番漲,但多年來台灣股市仍舊沒有多大起色。這顯示了台灣將多數的目光和資金,都投注到了房地產上,而企業實質的生產力,並沒有顯著的提升,股價當然沒有起色。

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,資本如何配置、配置在哪邊,就是一門取捨的學問。倘若,台灣將大量的資本(不單單指金錢、還有人才、時間、體制),都放在特定資產上,例如房地產,將自己的青春,花上20到30年繳房貸,我們還能期望這個經濟體,有多餘的資源,騰出手來挖掘和完成其他的創新嗎?

再從產業競爭力觀之。

以《商業週刊》在2013年發布的「台灣一百大出口業全球競爭力大調查」來看,台灣的百大出口業,屬於市場上的領導品牌、在生產規模和技術創新握有優勢的「優等生」,只佔22項。這22項裡頭,有3/4是屬於傳統產業,如塑化原料,螺絲帽、腳踏車。而高科技的晶圓和積體電路,也在此列。

其餘近8成,都是屬於表現不上不下、過去生產條件出色、但缺乏突破而被超越的「中等生」,例如液晶裝置、太陽能……等;以及優勢不足的「落後生」,例如智慧型手機、筆電零件…….等,在全球版圖上,企業的競爭力嚴重不足。

背後的關鍵原因,在於工業製程缺乏創新、甚至只遵循既有的產業規則來走,缺乏投入深度的資本,終於走到這種循環模式的頂點,「悶經濟」於是就出現。

倘若,台灣再繼續目前的「失衡」模式,「悶經濟」逐漸如水泥凝固般定型,我們將走入失落的未來。

什麼是突圍悶經濟的解方? 康諾撰寫的《經濟復甦的手段,與意外後果》提供了一條活路,幫助我們看得更透徹,未來行動更精準。

在該書出版社大是文化的應允下,我們取得《經濟復甦的手段,與意外後果》的部分章節書摘。

我們將陸續轉載這批書摘裡的精彩觀點,給有興趣的讀者朋友,讓大家對於經濟運轉的全貌,有更清晰全面的認識。

而重要的是,從自己做起,自悶經濟裡,突圍而出,承擔風險,重新取回這個時代賦予給我們的機會。

Related Pos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