埃森哲研究: 所有事業都將數位化! 不可不知的未來五大趨勢

地震三分鐘後,立即閱覽完整的新聞報導、看電影不好笑不用付費……隨著科技進步,數位生態環境正讓這一切想像成為可能。

 

數位化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。兩年前國際管理顧問公司艾森哲(Accenture)預言每間公司都越來越有「數位化」的需要,因為數位科技已成為驅動利潤與創造市場區隔的核心引擎。

 

數位科技不再只停留在看來很炫、或用來提升效益的工具,而是影響事業成長速度的關鍵,同時也讓組織能採取完全不同的角度,看待原本經營的事業,甚至跨越原本的疆界,更進一步地形塑整個市場,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的方式。

 

艾森哲調查發現,81%的受訪對象認為,未來產業的界線會更模糊,因為平台會將產業「重塑」成相連結的新生態(Ecosystem),各個組織將能透過數位科技,大幅提升效率。

 

越有遠見的組織,越會認知到:在未來,所有組織,都會成為數位化組織。

 

而數位化組織透過彼此合作,打造出數位生態,不再需要單打獨鬥去開拓市場,而是可以合作組成一張網,跟同業、異業、消費者共同組成「數位生態環境」 (Digital Ecosystem),透過合作,創造出比以前規模更大的影響力 – 進入新市場、提供新服務、創造新體驗。

 

家飾建材零售公司家得寶(Home Depot)就是一例。該公司透過家電用品智慧面板,與家電廠商結合,能夠紀錄家電的使用習慣,發現更多與顧客互動的好方法,同時也形塑顧客與家電用品的互動關係。

1

 

 

菲利浦則著墨在醫療產業這塊,運用數位科技讓醫療儀器變聰明! 儀器可以透過應用程式,將偵測的醫療資訊上傳雲端,並分析,產生更適宜的保健與治療方式,即時結合醫師與就醫者、被照護者,這樣一來,客戶可以自我檢查、執行日常保健活動、或讓醫師診斷與治療能更有效益的傳遞;也透過讓病人更積極參與自我健康管理,提升自我保健的責任感。

 

2

 

汽車公司飛雅特則是與TomTom、Reuters、Facebook與TuneIn合作,將駕駛人的所有駕駛體驗:駕駛、通訊、娛樂、搜尋等功能整合,讓駕駛體驗更安全、更有趣。

新的數位生態不只是「上雲端」那麼簡單。從前,組織面對的難題是缺乏資訊,現在則是資訊龐雜、找不到「對的」資訊、而且也缺乏正確的分析工具。透過科技的發展、數位生態的組建,不只是影響單一的組織,而是形塑整個市場。透過科技的連結與合作,更多組織有機會,將原來互相掠奪、建造護城河的零合競爭關係,變成測試新市場、各取所需、互利共生的多贏合作關係。

 

艾森哲歸納出五大事業數位趨勢,頗值得經營者參考:

 

  1. 個人化網絡

個人的日常生活,將由各種網絡體驗與管道匯集而成。具有前瞻性的組織,懂得打造新應用方式、產品與服務。為了控制這些接觸機會,必須創造高度個人化的體驗 – 在不違反顧客信賴度的情況下,吸引顧客並讓顧客有更佳的體驗。而成功做到這些的企業,會成為最有大眾認知度的企業。

 

實例:健康分析平台PhysIQ 提供個人化健康裝置

http://www.physiq.com/

穿戴式健康分析儀PhysIQ,可以透過收集大量數據與統計,再根據穿戴者的身體狀態設定健康基準數據並做紀錄。最重要的功能就是「個人化」,設定後可以同步到每個裝置,建立個人的長期身體指數趨勢,維持完整與連續的比對與觀測,可以更容易發現異常狀態,並通知醫療保健機構。

 

  1. 銷售「體驗」、而不是產品

 

智慧型硬體,讓執行數位化業務的公司能與現實世界連結,透過這些硬體設備、感應與紀錄顧客的體驗,收集分析後給予顧客真正想要的產品與服務 – 不是生產跟販賣更多商品,而是創造更多更有意義的產出。真正要銷售的是「產出」,而不是商品。

 

實例:戲院Teatreneu 「用笑聲付費」!

Theater  https://www.behance.net/gallery/17522115/Pay-per-Laugh-TeatreNeu

位於巴賽隆納的喜劇劇場Teatreneu Theater,運用面部辨識科技記錄每位觀眾的每個表情,根據笑容的程度收費,每個人收費不同,最高每場秀可以收取24歐元,總體統計下來,較均一價可以提升25%的收入。真正落實「不好笑不收錢」的宗旨。

 

  1. 雲端平台開啟異業競合

數位型的產業平台與生態正在促成下一波的創新突破與成長,平台型態的公司組織更加能夠掌握數位經濟的機會。雲端與機動性將技術與成本障礙降低,開啟不同產業、不同區域的公司競爭。以平台為主的生態將成為新的競合舞台。

實例:智慧農業Deere & Co.連結生技業提高產能

https://developer.deere.com/#/home/landing

農業機具公司Deere & Co.在2012年設立MyJohnDeere平台,可讓農業生產者管理設備、生產資訊,並監管其他農場的營運狀況,幫助提升產能。收集這些資訊後,此平台可以促成生產者與生技、育種者的數位技術合作,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精確程度,並且對農業上的難題產出解決方案的藍圖。

 

  1. 軟體智能預知未來

新的營運效益與下一代的軟體服務,將會從軟體智能開始。能力越來越強大的軟體幫助員工作出更好更快的決策,「軟體智能」(處理能力、數據科學、認知技術的進步) 也將幫助機器做更佳的資訊決策。發展軟體智能並非一蹴可及,而是跨領域驅動創新的基礎。

實例:音樂查詢平台與軟體Shazam提前一個月預知金曲排行!

http://www.shazam.com/

透過收音與搜尋比對,在短時間內找出歌名與歌手。甚至可以預先於33天前偵測出會進入告示牌百大熱門單曲排行榜的歌曲。此軟體透過統計點擊數據,瞭解使用者搜尋特定歌曲的頻率,這樣的頻率也可以連結到銷售統計,音樂製作者、演唱會舉辦單位可以利用此數據,擬定更有效促進銷售的宣傳計畫。

 

  1. 人力搭載數位科技,勞動力新演進

運用更多數位科技,將促使更多人與機器的合作,透過穿戴式裝置、智能機器等設備,讓公司有更多機會透過科技讓人力發揮更大的價值。也為人力與機器的整合共同作業,產生新的挑戰。 成功的事業可以透過結合人的智慧與智能科技,重新定義勞動資源與擴展其可能性。

實例:洛杉磯時報在地震三分鐘後立刻發布完整新聞!

http://www.latimes.com/

洛杉磯時報(Los Angeles Times)現在已開始運用智慧軟體產出新聞稿。例如QuakeBot可以在地震發生第一時間便產出文稿,透過直接從美國地質研究報告中擷取地震數據,並且套用寫作模板產出文章,接著文章馬上被傳給編輯,編輯在確認過資訊正確度後,稍做整理即可馬上發佈。透過這樣的協同合作,有效讓團隊縮短事件發生與消息公佈的時程。透過QuakeBot,最短的新聞發佈時間只需三分鐘,讓洛杉磯時報成為最早發布地震消息的媒體。

 

結論:

成為數位型組織,不是只是將資訊科技應用到組織這麼簡單,而是運用數位科技,將組織編織進入更廣闊的網絡,而這網絡連結的是顧客、合作夥伴、員工與產業成員。

這些行動不是只發生在組織內部的營運流程改善而已,而是讓組織可以擴展疆界、運用廣闊的數位生態,形塑下一代的產品、服務與營運模式。

這促使人們去問更多問題來挑戰既有的現況:

 

我們要賣的是像電力供應這樣的服務,還是像「溫暖與舒適的家」這樣的結果?

我們是要銷售電視機,還是為家庭創造智慧樞紐?

我們要怎麼打造智慧城市?

甚至……我們要如何解決糧食短缺的難題?

 

當經營者不再只是侷限在運用科技為組織轉型,而是思考如何結合產業中的經驗與數位科技,重新形塑市場、定義自己在群眾經濟中的角色定位。傳統行業則可以去思考:組織如何運用數位上的優勢?為了成長與接受更大的挑戰,需要怎麼做?而最終的問題就是:未來是怎麼樣?共同參與群眾經濟的成員會呈現什麼樣子?倘若如此,新的世界面貌就將逐漸誕生,人類的生活體驗將邁向嶄新的層次。

 

本文編譯自埃森哲(Accenture)製作的2015年科技願景報告

 

圖片來源1

圖片來源2

圖片來源3

 
【管理文章延伸閱讀】
1. 三大管理定律(1)  墨菲定律
2. 三大管理定律(2) 帕金森定律
3. 三大管理定律(3) 彼得原理
4. 左右人生成功機率的關鍵——你是哪一種心智模式?
5. 創業家必看特輯
6. 管理大師精選

 

 
 
 

Related Pos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