需要它卻沒買,最後會發現你其實已經付出成本,卻沒能擁有它。

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說, 「假如你需要一部機器卻沒買,最後會發現你其實已經付出代價,卻沒能擁有它。」(If you need a machine and don’t buy it, then you will ultimately find that you have paid for it and don’t have it)

所謂「機器」(machine),其實代表的是產出系統,在不同生產思維下也有會有所不同的需求。例如在過去工業化時代,「大量製造」是機器的主流,蓋廠房、擺設備,大量製造出來是優先要務;而到了近代,在日本車廠的引領下,精實生產取代大量製造,成為主流,必須有更精密的時間、物料等精準控制,需的的是能充分發揮產出效力的「機器」。

從資源運籌來說,當你思考是不是有什麼「機器」是人生所需,關鍵很可能就是你是否有建立自己的「產能機器」

投資事業,正是連結全球事業和其團隊人才的「產能共享機器」。對於許多人來說,因為各種原因,需要投資事業卻遲遲沒有展開,或許終其一生付出了各種成本,也沒有能夠擁有過它的好處。

需要投資事業解決的人生僵局,有很多;
同樣的,無法投入資源、展開投資事業的理由,更是族繁不及備載。

很可能,一錯過,就是一輩子。

很可能最後發現自己付出了時間成本空等、資源誤置到其他領域空耗,到頭來自己仍然一無所獲。

畢竟光是「不行動」或是「運籌錯誤」,這本身就是一種潛在成本。

這如同股市指數上漲了數倍,或許還帶動了物價上揚,這是所有人都要付出的成本,這成本長期來說,只增不減。

而且,投資事業能完成的工作非常多,其「預期產出效益」(exptected outcome),至少可從保守和進取兩方面來談:

在保守方面,可以抵禦物價上漲對財富的侵蝕;
在進取方面,則能涵養超過未來生活所需的產能。

對於「不打算進場持有」(don’t buy it)的人來說,都是空想,因為自始自終,他們手上卻還是沒有能讓自己具備持續產能的工具。

因為遞延一天相對整個決定對人生的影響,似乎遞延一天的邊際成本很低,但是就這樣持續遞延下去,最後人生因為缺乏有力的產能工具,就被遞延了。

「勿以惡小而為之,同樣的,勿以善小而不為」所說的,也正是這個道理。

Related Pos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