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時代,亞馬遜(Amazon)等線上商務公司獨領風騷,實體通路遇此逆襲,通常是坐以待斃,逐漸凋零。
「電子產品零售商百思買(Best Buy)正在走向衰敗。我不知道它究竟會何時破產,但我的猜測是,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。」。這段文字來自2012年的富比士雜誌(Forbes),文中提及的Best Buy,正是本文的主角。
百思買(Best Buy Co., Inc.)經營的是大型電器商場,過去一直以改良實體店面的方式來維持成長,直到網路購物興起,大型購物入口網站的出現,因為沒有實體店面的包袱、搜尋方便,形成實體通路的巨大威脅。很多消費者習慣先到店試用,再回家上網比價下單,讓Best Buy這種通路商淪為show room (展示廳),營收被蠶食鯨吞,再不力挽狂瀾,就只能關門大吉了。
很不巧的,屋漏偏逢連夜雨,Best Buy卻陷入路線之爭。這好比航行中的船,船底破洞了,逐漸滲水下沉,船長和船員卻還在爭論要怎麼救這艘船才好。
當時的執行長布萊恩.杜恩(Brian Dunn) 與創始人理察.舒爾茲(Richard Schulze)認為要固守實體店面、專注於店型的改進,好因應購物網站的攻城掠地,但此舉對於既有營運的效益提升有限,因此董事會不表贊同。
創辦人Schulze眼見此路不通,乾脆尋求外援,甚至引清兵入關,想透過私募基金的資金,將Best Buy整個收購、私有化,不再上市,好遂行自己的意志。好在,這瘋狂的決定,被董事會成員打臉拒絕、並向外聘請救火隊。此時,逆挽狂瀾的修伯特.喬里(Hubert Joly)在這時出線了。
喬里在2012年9月上任,執掌這充滿挑戰的執行長職務;同時也意味著Best Buy仍會維持上市公司的模式。
喬里擔任救火隊不是第一次,過去就擁有不少「逆轉命運」的事蹟。
喬里在麥肯錫顧問公司(McKinsey)服務14年、專精於科技相關管理實務,之後他開始擔任Electronic Data Systems (EDS) Europe與EDS France的董事長(此公司之後被惠普Hewlett-Packard Co.收購)、其後進入維旺迪(Vivendi)集團,成為推動Vivendi Universal Games與其母公司Vivendi Universal組織重整的重要推手。
2004年他接手Carlson Wagonlit Travel,是卡爾森(Carlson)飯店集團與法國Wagonlit Travel公司成立的合資事業,喬里接手整頓後讓此公司的營收從80億擴張至250億、盈餘也有明顯改善,也因為這樣的成績,2008年他被聘入母公司Carlson飯店集團擔任執行長,他也是此集團第一位非家族成員但成為執行長的管理者,之後他負責一連串整頓旗下所有餐廳與連鎖飯店的策略專案,推動網路業務、並進行海外市場的擴張。之後,在2012年交棒,進入Best Buy。
進入Best Buy時,喬里曾受訪說,Best Buy在美國超過1000家消費性電子產品門市和蒸蒸日上的網路銷售,都是將有助於重振成長的「龐大資產」,他也是極佳的美國代表性的企業,擁有龐大資產和優秀品牌名稱,擁有在這塊市場創新和發展的能力。
作為一個改革者,喬里明白他的工作一直都不容易。剛上任的喬里,羽翼未豐,創辦人Schulze仍執意要私有化,兩人相互角力。在這段陣痛期間引發一些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看壞、大幅放空,Best Buy市場價格重挫至離譜低價,甚至低過其淨值。
市場擺明了就是看壞實體通路商Best Buy,不認為它能在網路時代產出現金流。這種觀點雖極度悲觀,卻也不過分。畢竟在Amazon等網路購物平台大放異彩的年代,就算Best Buy年營收超過400億美元,也變成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毒藥。
所幸眾人皆醉,我獨醒。嘉鼎研究團隊,仔細分析Best Buy的事業內容。我們發現即便將Best Buy整間企業出售,將其銷售的所有電器存貨拍買、營運資產轉售,都不只那麼低的價格,更遑論如果喬里的策略真的失敗(幸好目前來看都是成功的),將其未來現金流折現,該事業的產出能力都遠高於目前低價。
換言之,此時存在市場價格與營運大幅脫鉤的落差。
而另一方面,我們觀察到,喬里所執行的策略,也逐漸展現成效。他認為既然不能反抗潮流,打不倒的,就加入它!。顧客都覺得我實體通路是展示廳,好,那我就把這展示廳做到極致。Best Buy跟提供產品的廠商,例如微軟(Microsoft)、三星(Samsung)、索尼(Sony)、任天堂(Nintendo)等公司合作,設置體驗店,讓合作廠商的專業人員進駐。廠商當然樂見能促進銷售的提案,大力支持。
此外,Best Buy將網站做革新,成為銷售平台之一,並且提供比價功能,如果能找到更低的網路廠商,就退差價;你也可以在網上購買,到店取貨與人員輔助安裝等等,一方面可以透過網站取代部分坪效不佳店面的銷售功能,也可以節省成本,將資源投注在將網站後台設計更完善。
對喬里來說,就連旅館集團都可以將服務網路化,消費電子產品賣場沒道理做不到。加上他加強駐店店員的專業度,增加更多工程師進駐以解決顧客軟硬體方面的問題,或到府排除故障等。這些作為,讓Best Buy同店銷售金額,不但沒有在網路時代節節敗退,甚至在數年間逆勢增加。
那麼Best Buy從此就脫離競爭一帆風順了嗎? 當然不是,但他確實在這次的改革中,繳出亮眼的成績,跌破很多分析師的眼鏡。當初一口斷定Best Buy面臨倒閉的媒體和分析師紛紛改口,說Best Buy表現出色、網路時代實體通路也能有一片天……。
對於媒體和市場的善變的說法,明智的你會冷眼旁觀,持保留態度。畢竟,真正主宰事業命運的,不是大眾跟華爾街事後給予的標價,而是經理人的策略與執行的決心。Best Buy 為投資者展現了智能時代,力求突破的事業取得生存的最佳示範。
【你可能錯過的大機會系列文章】
1. 大家閨秀落難時——2011年的惠而浦虧損事件
2. 打不倒我的,使我更強大——房建公司NVR如何挺過金融海嘯?
3. 革新!2012年製藥公司森林實驗室苦海執行長,生命淬鍊事業智慧
4. 傳統通路商打臉分析師 營運逆勢上揚:Best Buy逆轉實記
5. 信諾醫療保險(Cigna Corp.)翻轉遊戲規則,創造機會
6. 希拉蕊痛批黑心藥廠,真相是什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