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920年代凱恩斯發展他的想法時,那樣的想法還站得住腳,但今非昔比,在各種資源的生產力穩定增長一世紀後,生產力已經停滯不前了。
實際上所有大型已開發國家的生產力在過去十到十五年間是下滑的,這樣的衰退在1960年代就開始了,遠比OPEC成立還來的早,甚至比通膨率急速增加還早開始 – 事實上,通膨率自身的增加,有很大部分是來自生產力的增進趨緩造成的結果,而生產力的趨緩,也比已開發國家對經濟生產領域的控制、與在法規上加諸前所未有的重擔前,還更早開始。無庸置疑的,大量新法規不論是關乎環境面、安全性、雇傭常規或是任何項目,都對生產力有嚴重的阻礙,但不是指這就是唯一的因素,甚至這些新法規可能不是重要的因素。
由於遭到忽略,生產力已經快要滅絕了,不只是凱恩斯相信生產力會顧好它自己;管理者也越來越這麼認為,但沒有什麼比生產力減少還更危險,因為這會讓經濟緊縮無可避免,也會創造通膨的壓力、社會的對立與彼此的猜忌。馬克思的假設是完全正確的,沒有系統能在資本生產力縮水下- 或是在任何關鍵資源的生產力縮水下存活。
生產力的急遽趨緩不僅限於非共產國家,與之相反,蘇聯或是其他蘇維埃系統(俄羅斯的歐洲衛星國) – 特別是在資本生產力 – 及所有相關生產力的下滑,都遠比西方非共產國家或日本來的嚴重,不過這也只是個冷酷的安慰;因為對於一個快死於癌症的病人來說,知道隔壁床的病人是癌症末期並沒有助益。
因此,反轉生產力下滑的趨勢是項重要的管理任務,這項任務是各大組織,不論是對營利事業、或是公共服務組織中的管理人而言,針對安定動盪可以做的一項最重要的貢獻。同時為了他們自身組織的存活,更不用說讓其繁盛了,管理者需要持續對生產力的改善下功夫。
在多數的組織,各種資源的生產力都能在相對短的時間大幅度改進,古老的諺語說「有人開了頭,就有人能仿效(What one man has done, another man can always do again)」,在每個經濟、每個產業與每個人類活動的分支,都存在著以高於平均水準以上的生產力所運作的組織,讓一家公司脫穎而出,並在任一產業、經濟、領域領先,就是這家公司是以約兩倍於產業平均的生產力在營運,最重要的是,優秀的公司總是以兩倍的平均資本生產力(資本力)在營運。
馬克思是對的:資本優先,資本就是未來。
舉例來說,在美國,造就奇異領先地位的並非技術上的成就,讓他勝出西屋 – 最相近的競爭者與產業中的第二名 – 最重要的因子是資本生產力。
奇異在每塊錢的運用上,獲得的成果是西屋的兩倍,這同樣適用於西門子相比於其他歐洲的電子設備產業上。而在英國,阿諾.溫斯托克成功的在10到15年間,透過兩倍的資本生產力,讓垂死的不列顛奇異公司成為領導者,並且沒有任何形式的「血汗勞工」或「剝削勞工」,此外溫斯托克還能支付給員工更多的薪水,且給予更穩定的雇主關係,正些都歸功於公司的高資本生產力。
也在英國的一家連鎖零售商Marks and Spencer,領先群雄的根本原因,是他有兩倍於其他本國或歐洲零售商的單位貨架銷售量、或單位樓地板銷售量。高生產力沒有其他的秘密,只有不屈不饒、努力且穩定的對生產力下功夫,且對生產力管理做出承諾。
所有已開發國家的管理者現今都需要對提高生產力立下承諾。若要實現它,管理者一定要在他們的組織內設定兩個目標,首先是讓事業資本的生產力提升為兩倍,也就是說,資本生產力要在未來8到10年的時間,每年依7.5%的比率提升。第二目標是力求在不增加雇用人數的情形下,在未來8到10年間生產增加50%;這意味著每人的生產力年增率為4%到5%。兩個目標都是可達成的,而兩者也都需要下苦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