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5年,美國音樂學院的音樂課程,刊出了一個日後名震江湖,日後廣為流傳的經典廣告,那文案上頭,是這樣寫的:[ 我坐在鋼琴前,他們都笑我……但當我一開始彈起來! ] (They laughed when I sat down at the piano. But when I started to play!)
就這樣!
非常簡短。
它所描述的情境,是在一個社交場合上,到了鋼琴前要給其他人來段鋼琴曲,「這傢伙…… 能彈琴麼?」一彈了之後,技驚四座,眾人皆刮目相看。
這則廣告之所以被廣為流傳,並造成驚人的威力(美國音樂學院的這則廣告大獲成功,報名參加鋼琴課程學生爆炸性增加),在於它巧妙地勾起了每個人都有的心理:
幾乎每個人都在乎別人的想法。
幾乎每個人都在乎別人的想法,並且亟欲讓別人肯定自己。
幾乎每個人都在乎別人的想法,並且亟欲讓別人肯定自己……最好是,瞬間就讓他們明白。
◎
不只是在鋼琴才藝,就連在日常待人接物上,這種情愫也無所不在。
曾經有個流傳很廣的故事,一個貌不起眼的老先生,他穿著質料普通的襯衫,還有一雙快磨破的皮鞋,踏進了一家高級車商的銷售中心。銷售員看他這樣,認定他沒什麼錢,對他愛理不理。問車款,問性能、問顏色,嗯,是的,對,幾個字當繞口令,想把老先生打發掉。
老先生受到冷落,頗不開心,他要治治這傢伙,好歹也得爭口氣。於是轉而向在一旁的另一位銷售員說,「不如這樣吧,我跟你買車,現金!」
幾分鐘後,他們成交了,老先生開著嶄新的車,呼嘯而出,留下一臉錯愕的第一位銷售員。
老先生成功地展現了自己的經濟實力,一舉扭轉了旁人對他的既定印象,逆轉勝。
◎
或許,在某些場合,想要一舉扭轉旁人的印象,是可行的手段之一。
但是,在經營自己的事業這件事情上,這種想法,是萬萬不可。
一有了這種心態,就會延伸出各種扭曲的心態,以及做法,造成事業經營上的苦果。
比方說,急功近利,或是報喜不報憂。
急功近利,為了賺取一波短利,而犧牲長期的布局,或是為了讓帳面上的數字呈現亮眼,而讓布局策略脫離原先規畫;
報喜不報憂,被問到成果時,總是報上獲利成果佳的幾筆交易,目前陷於泥沼或失敗的紀錄,則避而不願談。
◎
這種心情,人皆有之。
問題是,我們可以如何克服、甚至超越它?
巴菲特曾經談過的一件事情,可以當作一個指引。
巴菲特曾說,評價有兩種,外在和內在。一個人如果過度重視外在所給予的評價,比方說,親友、上司……他們根據不完整資訊,以及帶有個人觀感情緒所給予的意見,那麼,路有可能越走越歪。
與其過度重視外在評價,「我會選擇內在評價,」巴菲特說。
今天是否有比昨天更進步? 我在專業上的手感是不是比去年的此時更上一層樓? 投資事業的本質是否逐步實踐策略? 這是內在的評價,也是心靈尺標真正的依歸。
巴菲特投資只看長期,從不在意短暫損益。據統計,巴菲特約有90%以上的股票都有套牢紀錄,例如投入可口可樂後就賠30%、而中國石油H股,帳面虧損還長達三年。
巴菲特曾說,「市場有如一個資金重分配的中心,金錢將由好動的人手中,轉移到有耐心的人手心」。而過度重視外在評價的人,有極大的可能,會喪失自持,成為一個沒有耐心的人,因為他急需要有所成果,好展現給別人知道 — 即使那是周遭無關緊要的張三李四。
◎
回到一開頭的鋼琴家,如果他開始享受這種「當我開始彈了起來」,技驚四座帶來的虛榮感,飄飄然,那麼他可能會不斷沉迷地去參加聚會,同時一再地表演最能頓時吸引眾人注意力、炫技的鋼琴小曲。
他將會去選擇外在評價,而忘了看清楚自己的內在評價。那麼他將沒有時間,好好深耕培養自己的真功夫。
而我們知道,真正最有價值的事情,都需要時間好好打底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