缺乏創新腦袋?和聰明人才連結合作,有方法!

「無論你有多麼聰明,總有更聰明的人,在為別人工作。」這段話來自著名的「喬伊法則」,是昇陽的創立者比爾.喬伊 (Bill Joy) 歷經25年的業界觀察後得出的感概。

事業經營上,聰明的頭腦,永遠是珍稀資源,優秀人才若在自家公司,是好事;但若在公司外部,那該怎麼辦?

有些財力雄厚的公司,選擇「買斷」解決:既然你厲害,乾脆買下來!思科 (Cisco) 從1993年以來共執行17筆收購案;臉書 (Facebook) 為了取得 instagram 與 Oculus VR ,也花了30億美元;通用汽車 (General Motors) 則在2016年大筆投入兩個科技新創公司;吉利德科學公司 (Gilead Sciences) 近年更是花費110億來收購新藥專利。

對於一般公司來說,口袋沒這些國際大廠深厚,難道就沒法創新了?非也,事業創新來自於新腦袋、新思維,將外部創新轉為內部所用,截長補短,豈不更好。

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就說,多數創新情資,發生在組織範圍之外。要如何擷取這些know-how,並且把這些聰明想法,加以事業化、創造產出能力,是關鍵挑戰。

在過去,增加外部創新的方法,不外乎收購、策略聯盟、合資經營、尋求授權等,但現在以科技為創新基礎的狀態下,除了使用傳統方法外,成立創投公司、設計加速器與孵化器、創新實驗室,已成為許多公司嘗試採用的方法。

要實現外部合作,最要緊的是擺脫「本位主義」,別在「這點子不是自家創意」這執念上卡關。如何克服?有三種方式:

首先,設定對的誘因與衡量指標:如果能有實際方式鼓勵員工,他們會願意為創新付出更多心力,而且會盡其所能,找創新火種。

其次,外派員工:透過指派參與外部會議、 研討會,多讓員工接觸外部訊息,也必須對此設下獎勵,或由公司支援其進行此類活動。

第三,管理階層釋放對的訊息:管理階層要時時表達「無論創新來自於何處,都會被認可」,並對員工進行獎勵,尤其鼓勵外部擷取的創新點子。

以嬌生公司 (Johnson & Johnson) 來說,該公司一直透過系統化的方式,並採用三大創新錦囊:首先由孵化器孕育新生的概念,運用創新實驗室發展雛形,運用合資公司募集資金。

(1)加速器、孵化器,育成創意
通常不會是公司獨力完成,會向外尋找支援夥伴,例如從別的公司獲取支援、或是與獨立個人組成任務團隊,專注在特定領域的早期創新。

(2)創投合資,掌握新市場
許多汽車製造公司都與科技公司結盟,例如飛雅特克萊斯勒 (Fiat Chrysler ) 與谷歌 (Google),通用汽車與開發搭車應用程式的 Lyft,富豪汽車 (Volvo) 跟優步 (Uber),就一同合作近幾年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科技中心。

用這種方法,可以研究新市場、趨勢與科技。雖然有些創投的目的是偏財務價值獲取,但其他絕大多數都是著眼未來策略上的創新。

(3) 創新實驗室
這些實驗室能獨立與外界進行創新交流的能力。他們像組織中的獨立小型新創公司,追求速度與靈活,快速產出新成品,並視市場需求即時修改。

總歸來說,創新不只是研發新科技,更是創生新事業模式。昨日的成功,可能是明日因循守舊的毒藥,快速變動的當代經濟,任何公司都像是汪洋中永不休息的鯊魚,確保自己永遠能發現先機、獲取成功!

而對於明智投資者來說,則是不需要本身缺乏創新的問題。因為投資事業的特性,就在於「連結」,透過投資事業的事業特性得以連結各家公司頂尖、稀有且獨特的人才團隊,因此可以把投資視為自己與這些「雲端團隊」的合作,而這些公司會透過上述方法,如創投合資、創新實驗室、策略合作,積極連結更多優秀人才

因此,只要透過投資事業這項智能工具,就能連結世界上最多、最龐大的創新能量,為自己開創新局,帶來無限動能

 

圖片連結

Related Pos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