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7% Owned:你手中的貨幣蒸發了嗎?財富其實跟你想的不一樣!

你有沒有發現:

手裡的錢,為什麼越來越「薄」?
為什麼世界上的錢越來越豐沛,卻與自己毫無相關?
明明科技就比起從前進步的多,為什麼仍然得過勞工作、辛苦度日?

在西方就有一部影片”97% Owned”,中譯為「蒸發的貨幣」,由Queuepolitely製片公司所製作,專門來談這些事。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j3Gn_2didc

為什麼片名叫做”97% Owned”呢?因為研究發現,原來,全世界有97%的貨幣,都是透過債務方式「被製造」出來的,也因此資本不斷膨脹。

這部影片以英國作為觀察樣本,解釋了幾個重要的大問題:

  1. 大量的資本,是如何源源不絕的製造出來?
  2. 過度金融化,如何排擠正常的經濟發展?
  3. 普羅大眾的生活,如何被大量的資本給淹沒,損害生活品質?

1.大量資本,透過數位化給「放」出來
當前根本不需要「印鈔票」了。當民眾大量使用網路轉帳、信用卡交易時,現金所需要的比重降低。電子貨幣實際上並沒有製造成本。

而目前大約有97%至98%的貨幣,實際上是因為銀行大量放款而產生出來,這些實際上是「債務金錢」的資本,源源不絕湧入到各種投機的領域,追逐利潤。

萬一大家都不借錢,這些「錢」就消失了,萬一推升的資產泡沫破滅,「財富」也就跟著消失。這些尚未償還的貸款,逐年上升,大約每十年,社會上「錢」的總量就倍增。

2.過度金融化,排擠最需要投入資本的事業體

多數金融機構正化身成為提供消費金融商品的超級市場,他們炮製各種新式的衍生性金融商品,說服顧客買單,於是大量資金進入投機市場。

此外,金融機構也越來越不希望承做沒有抵押品的貸款。這樣一來,一種扭曲的情況現了:「多數房市榮景的主要成因,是銀行創造巨額的投機性信貸。」

假設金融機構要釋放一筆貸款,與其借給中小企業主,他們寧可借給有不動產做抵押品的人。因為中小企業多為有限責任,萬一營運失敗,貸款就收不回來了。相對來說,把資金投放到房地產領域,讓人用房屋來抵押借錢炒房,反而更具「保障」。

金融機構偏好把資金投放到房地產、而非中小企業。此舉助長了金融泡沫的膨脹。從根本上來看,這「意味著鼓勵貨幣注入投機的活動上,而不是生產性投資。」

3.普羅大眾的生活,如何被大量的資本給淹沒,損害生活品質?
這種「錢就是債務」、「錢助長泡沫」的模式,其實推升了每一次的經濟循環:泡沫膨脹帶來繁榮、泡沫破滅帶來蕭條……人類至今仍無法從此一循環裡逃脫成功。

一般總認為,儲蓄是好事,但由於金融機構在放款的偏好,實際上存款越多,反而造成經濟衰退。因為銀行只會把錢投入投機性資產上,並不會投入實體經濟領域。導致房價等生活費用不斷提高。

事實上,如果流入經濟的貨幣量受到管制 ,是可以避免通貨膨脹的,貨幣量不超過經濟中發生的實際活動。

最好的方式,是確保發行到經濟中的貨幣,只用於生產性投資,資本主要用來挹注於具有產出能力的事業,這樣一來,能創造工作、提高額外購買力。

事實上,許多人的前途,早就與「長期、高槓杆、低流動性」的房地產給綁住。隨著利率的提升,風險也逐漸增加。

究竟,我們還要再經歷多少個泡沫的膨脹、破滅?

還要再為金融機構無止盡的獲利慾望埋單多少次?

又或者,當我們以為是在「投資」,其實只是在「消費」,玩一場買低賣高的遊戲;甚至,是「被消費」,被引入一場被設計的「局」,買衍生性金融商品、買註定賠錢的高槓杆外匯商品……你以為你有主控權,其實這一切都只是假象。

觀看這部影片,重新審視當前的處境,刻不容緩!

 

延伸閱讀

過度金融化,戕害經濟發展!由華爾街金權帝國談「去除金融化」的急迫性

1998年到2013年之間,美國金融、保險和房地產業者,就花了近60億美元在政治遊說上,僅次於醫療業。因而形成獨特的政金複合體,許多重要政府職位,也多由曾有大型金融機構經歷的高階主管來擔任。金融的影響力更勝以往,自然成為追逐自身獲利、停不下來的鯊魚!

 

明智的投資者,你難道不曾有個疑惑:顧客的遊艇在哪裡?

一位老農,退休後跟團到紐約觀光,看到華爾街繁榮景象,大為驚訝:「原來在金融業工作能賺這麼多錢!」導遊帶著大家到了紐約長島碼頭,水面上停滿了各式豪華私人遊艇,導遊開始介紹……這艘豪華遊艇是屬於某某銀行家,而另一艘呢則隸屬於某位交易員…….單純的老農,越聽越納悶:「那……客戶的遊艇在那裡呢?」

 

金錢帝國裡的內幕工作

回歸到這部紀錄長片的最主要核心點,恐怕是片中人物所說的,金融機構本身「並沒有創造價值、缺乏生產力」:金融業不像蘋果公司創造出iPhone便利人們行動通訊的需求,也不像TOYOTA實際產出滿足行的需求和兼顧環境意識的油電混合車。

金融業實際上創造出了什麼價值呢?實際上,多年來,主要的金融服務機構都沒有做出任何一種「創新」!

 

 

 

圖片來源

Related Pos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