柯小姐擁有多個事業引擎! 智能調配有效提升資源運用的效益
柯小姐是公司高階主管,她辛勤工作,也在工作中獲得極大的成就感。儘管事業蒸蒸日上,但薪水收入已臻頂…
超透明!吃過金融機構的虧,BIACTS 智能擴增雲端團隊助他重拾對熱情,回歸初心經歷金融風暴、歐債的考驗後依然能持屹立不搖。
近年來,全球最高市值的公司,半數是以「資料導向」為成長主力的科技與資訊公司。這類公司不再是像以前需要依靠實體資產運作,運作的核心主要來自於資訊、知識、專利權保護,並透過「知識工作者」產生價值。
東芝為全球第二大的儲存型快閃記憶體生產商,市占率約18.3%。而全球市占率最高,達 37.1%的是三星電子。可以這樣說,誰能取得東芝半導體事業,誰就擁有與記憶體霸主三星對決的實力……
我們經常可以在報章雜誌看到一些成功者的經驗分享,像是買賣期貨賺大錢、或是逮住難得的機會成功,好像令人有「心生嚮往之」的感覺……但是,從科學的角度來看,這些案例,都可能讓我們不小心犯了「選擇性謬誤」或「倖存者偏差」。
由此可知,即使電子業、醫療業接連進入智能時代,而汽車製造早已經歷過一波數位浪潮的震撼,大幅轉型,但產出總額占美國6%國民生產毛額的工程與營建(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,E&C),仍未跟上設計師快速的想像力,營建業面臨的轉型挑戰才剛開始……
2017年3月,美國銷售巨擘Best Buy公布業績,季度銷售業績優於預期,賺逾6億美元,增幅近兩成。何以百思買能夠逆轉勝、找出營運致勝策略?或許我們可以從身負轉型重任的執行長在《財星》雜誌(Fortune)上發表的觀點,一窺端倪。
數位化時代來臨,網路消費崛起,實體銷售商就會被淘汰出場?那倒未必,根據2016年美國11月假期銷售研究顯示,實體店面利潤仍較電子商務公司為優,且消費者注重的是整體體驗,並非一昧追求數位購物。
2016年底,在電子商務業界最為引人側目的事情便是,網路購物巨擘亞馬遜(Amazon)竟開起實體店面,店內採用最新科技,完全不需拿出現金,就能和帳戶連動結帳。足可見電子商務公司亦有體認,數位結合實體通路,才是一條光明路……
數位時代,實體通路到底還能不能繼續存活?多年來始終沒有定論。看看線上購物龍頭,美國亞馬遜(AMAZON)的股價,十多年成長幅度逾80倍,絕對是市場寵兒;反觀路上唱片行、書店、大型電器用品專賣店,不斷減少。如此看來,兩者似乎勝負已分?
惠而浦再度獲獎! 美國環境保護協會(EPA)推動SmartWay環保計畫,幫助企業以對環境最友善、增進能源使用…
風水輪流轉,隨著中國勞動成本節節升高,綜合考量生產力、物流等其他成本,其實中美的勞工成本,差距並不如想像中的大。製造業回流美國,已成合理的事業策略。而這正是川普膽敢繼續加碼,喊出「要讓工作回流美國」的現實基礎。
「銀行利率為什麼這麼低呢?」相信是許多人會有的疑惑。截至9月中旬,1年期定存利率已經快跌破1%了,連續四季都呈現降息。除了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影響之外,還有其他原因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