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業經營的領域,什麼是驅動成長的關鍵因素?
答案肯定是「創新」,它會創造價值,帶來與眾不同的市場成長力道。
根據 BCG 顧問公司研究統計,近期的重大創新,除了原本以研發為主的科技、生技公司之外,現在還多了將科技運用至營運內容的公司,這類創新,通常兼具自發創新、以及從外部擷取的創新。
例如新創運動品牌Under Armour(以下簡稱UA)就是以「幫助運動員發揮更佳表現」,做為創新方向。UA研發特殊的織品材質,並收購 MapMyFitness 公司,要透過數位裝置,紀錄數據,讓運動員可以監看自己表現,進而改善自身訓練成果。
這些創新,也慢慢從產品面延伸到資訊面。UA知道,資訊才是研發核心,他們從使用者與產品收集數據,甚至讓別的品牌使用該公司的健身社群,除了提高品牌知名度以外,也讓更多使用者對健身更加重視。
然而,螳螂捕蟬,黃雀在後。儘管UA積極創新,擴大市場,卻在近期遭遇逆風。原來UA的品牌忠誠度,並未隨著該公司在技術面的創新,而同等提升,反而讓年輕族群有了一種「So what?這與我有何干」的冷感。
實際上,UA創新的同時,正被老牌運動廠商愛迪達給超車。這些日子以來,愛迪達重燃聲勢,強攻UA和Nike市場,愛迪達在美國市場營收在2017年上半年大幅成長32%。
愛迪達勢如破竹,原因是什麼?答案依舊是「創新」!而且顯然愛迪達的創新,更貼近顧客需求。除了積極結合運動與時尚,愛迪達更積極發展雲端銷售,拉攏年輕世代。此外,愛迪達導入工業製造 4.0,與3D 列印公司 Carbon 合作,重新改寫運動鞋製程,一旦量產成功,消費者就能更輕鬆買到更符合自己喜和和腳型的鞋款。
由此可見,創新不只是打造新產品或新服務這麼簡單,貼近顧客需求,讓顧客更方便完成他們想完成的「工作」,才是王道。
現在,有更多經營超過數十年、甚至百年的公司,也在持續推動創新巨輪。
1865年成立的化學公司巴斯夫(BASF),就是持續往公司外部尋求創新的好例子。
該公司旗下BASF New Business ,專門負責追蹤同業創新趨勢,分析潛力機會,並尋找公司最能發展的項目。而跨國的育成團隊則是負責尋找新的市場機會,或讓既有的技術,衍生出更多新用途,而另有團隊負責向外尋找未來有利潛在創新的資源。
再者如1978年成立的半導體的零件與設備供應廠商 Brooks Automation。該公司意識到,不能繼續待在「舒適圈」了,必須在「視野之外」,尋找新機會!
Brooks Automation發現,自己的專利裡,有個技術,能讓產品在製程保持低溫、真空狀態,以利傳送。這項技術,可以儲存需要低溫保存的組織樣品,而這將創造出新產品與服務。
於是這間半導體公司,開始大膽嘗試,進軍生技領域!
但隔行如隔山,生技產業與半導體產業,完全不同。這該怎麼辦?Brooks Automation 決定先收購小型生技公司、技術團隊,學習如何在這個全新的市場存活。而這方法後來奏效,新技術發展成功。目前生技相關事業部持續成長,已佔營收的20%,有效提升成長。
存在已久的科技業巨頭,因為過去累積的優勢,都還能維持創新地位,不過更多運用愈趨成熟的新科技,嘗試顛覆既有營運模式的公司,例如 Uber 跟 Airbnb 則持續地用新方式,滿足舊有但仍未滿足的需求,甚至創造新需求。而既有科技巨頭,例如 IBM、Intel, 則是不斷將既有優勢活化以因應新挑戰。
對於事業經營者來說,創新就跟呼吸一樣,只要仍企圖在世界舞台嶄露頭角,創新就是生存的必須!
圖片來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