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大又穩過時了? 大象型公司如何變敏捷

美國老牌電台用它來規劃新節目,紳寶(Saab)公司用它來製作新式噴射戰鬥機,也有投資控股公司用它來提升旗下投資事業的成效……,是什麼方法這麼夯,讓這些大公司捨棄傳統的方式,變身敏捷公司?

日前有媒體做了一項台灣大公司的研究,找出過去這三十年來,經營得大、久、穩的贏家公司們,具備那些特質。這些贏家公司,像是中油、台灣菸酒、中鋼等,有些共通特色,比方獨佔性質強烈的國營事業,擁有市場的長期主導甚至寡占權。又或者透過大量的轉投資,盡可能獲取市場上的可能機會。

不過,仔細一看這些大公司,多半是過去政府扶植、或配合政策的大集團,規模大,階層式管理,儘管穩重如山,但相對來說,創新的成長潛力卻很有限,這難道就是穩健的代價嗎?

現在,許多公司在實務上,發展了不同的新作法。他們不但要穩健,更要保持靈活身段。畢竟,在典範移轉經常發生的現在,適者生存,公司得要不斷創新,才能與時俱進。

創新有許多方式,比方日本公司最擅長漸進式「改良」既有產品與營運模式,做到更精緻、效能更好,這類創新通常歷時幾個月到幾年的時間,適用於穩定、可預測的市場,如果經營的公司,面對的是變動很快、顧客喜好不易預期的市場,進退失據,這可是會吃鱉的。

靈活的「敏捷法」便在現代環境應運而生,最早是軟體公司覺得好用,後來廣泛運用到各產業。

比方說年營收超過二百億美元的農耕機械開發公司約翰迪爾 ( John Deere & Co. ) 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。

農耕機械,需要內建軟體做控制,而這些軟體開發並不是坐在辦公室寫程式就成,必須整合研發、系統工程、顧客回饋等複雜工作,最重要的是,得要顧客好上手。在過去,開發一套軟體曠日廢時,顧客也不一定滿意,他們決定嘗試敏捷法。

於是,他們先與公司裡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建立團隊,每周用一頁的短文談論如何將敏捷原則用在實務上,並且建立一套知識庫,他們不再閉門造車開發產品,而是用很快的方式開發出新機原型,讓顧客試用,聽取回饋後再快速修改。

過去要耗費兩三年的時間一下子縮短到八個月。大幅提升了團隊的成效。也因為使用這個方法,讓創新專案成功率從11%提升至39%。於此同時,團隊成員的貢獻度與滿意度也持續提高。

此外,像是規模龐大的奇異公司(GE),也開始以敏捷法改善營運流程。團隊成員像游擊隊般,劃定出重要問題,每周站著開會三次,討論進度和解決辦法,同時記錄在明顯的大白板上。這種快節奏的工作步調,很容易激盪工作者的工作意圖,讓大集團公司重新有了活力。

雖然敏捷法起源於軟體開發,此種創新方法帶來的不只是合作形式改變,而是啟發新的價值觀和執行方法。在快速變動的環境之下,敏捷法會比傳統的命令式管理,更有彈性更有效。

要不要採行敏捷法?有幾件數據特別值得台灣經營者留意。

首先,台灣的公司有七成左右都是中小企業;其次,根據統計,台灣公司平均壽命大約是13年,差不多是一個孩子從國小讀到高三的時間。當西方的大企業採行敏捷法保持創新活力,猶如大象也學會敏捷的舞步,中小企業的經營者沒有理由忽略這項趨勢,與時間賽跑,靈活地嘗試各種可行方案,如此方能成功衝破13年的平均值,朝永續經營邁進。

 

圖片來源

Related Pos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