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度金融化,戕害經濟發展!由華爾街金權帝國談「去除金融化」的急迫性

A trader works on the floor of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shortly before the end of the day's trading in New York July 31, 2013. REUTERS/Lucas Jackson (UNITED STATES - Tags: BUSINESS TPX IMAGES OF THE DAY) - RTX126EA

當今的華爾街、金融機構體系日益龐大,儼然成為影響各方事業決策的一隻巨獸,而這個影響是好,還是壞?

 

其實,過於複雜龐大的金融體系,非但不能提振整體經濟、創造價值,反而造成市場巨大動盪,讓經濟更形脆弱。

 

哈佛商學院的學者高塔姆˙穆孔達(Gautam Mukunda)就在其研究<革新華爾街金權帝國>(The Price OF Wall Street’s Power)指出,回溯過去,經濟活動本應走向「創造型」的經濟,而金融業原本應該要有支援的作用,提供創業及事業的資金,鼓舞經濟成長,但實際上卻恰恰相反。

 

事實上,綜觀國際,許多金融機構打著「金融創新」的口號,實際上是以具有毀滅性的衍生金融商品做為主軸,搭配抵押品來提供借貸服務,從中獲取業務上的利益。

 

事實上,很多所謂的「金融創新」,只是將消費者當作白老鼠般,去做嘗試及實驗,沒有經過嚴格的監督控管,直到危害一發不可收拾,才會正視其嚴重性。例如2008年重創經濟的金融海嘯,實肇因於多年以來的次級房貸問題。骨牌效應,越演越烈,儘管經濟受創,金融業在數年後依舊呼風喚雨,甚至影響力更為龐大。

圖一
資料來源:Gautam Mukunda -The Price OF Wall Street’s Power 製表:嘉鼎

何以金融機構造成經濟成長停滯?高塔姆˙穆孔達提出多項數據直指,過度的金融化,對於整體經濟發展,絕對有負面效應:

 

1.資源錯置

過度的金融化現象,吸引年輕世代的人才及資本等資源大量投入金融業逐利,但結果卻只造就少數人巨大的收益。更甚者,阻撓政府機構的監管法令,這種賺利差、將本求利的資源配置,對於經濟絕無好處。

 

比方說,金融業每占用一名傑出的電腦工程師,研究如何把高頻交易的時間,縮短10一分之一秒,其他的科技公司,如Google、Tesla就損失了一名電腦人才。

 

2.過度干擾事業決策和營運

華爾街金融機構,往往希望公司的經理人能「滿足」他們的需求,要求「增加獲利」。

 

絕大多數的公司經理人,缺乏資本配置的能力,只能一昧順從華爾街提供的短期指標,或聽信投資銀行的意見,以短期數字變化或自身利益為優先選擇,追求讓財務比率極大化(如RONA、ROIC、NPV…等),短視近利,反而戕害了長遠發展。

 

這絕非危言聳聽。例如,波音公司就聽取華爾街的建議,把零件製造的業務全面外包,好讓財務數字美觀。又或者Sara Lee食品只剩品牌,產品實際上都是由別人代工;乃至於美國本土電子業名存實亡,因為關鍵的製造技術,全部掌握在別人手裡。

 

如今,美國社會民意反撲,對於大量工作流失感到不滿,亦可視作為過度金融化的苦果。

 

3.「尋租逐利」盛行

金融化的另一個偏誤,就是讓整個社會追求 「尋租」( Rent seeing)逐利,人人想當包租公、包租婆。對於金融服務業來說,這想法迷人極了,於是他們運用操縱政府政策獲取利益,抑制了健全的經濟成長。

 

研究發現,當一個國家最具生產力的人,從創業轉向尋租時,經濟成長將會趨緩。因為這種尋租思維,往往變本加厲,尋求特許權來「壟斷」經濟利益,並抱為己有,使得整體的經濟生態系統變得失調。

 

現在,最深層的問題,是金融的比重,已經壓過實體經濟,金融資產總額不斷升高,著實是令人感到憂心的現象。

 

金融業佔GDP比率持續上升,1950年佔美國GDP的2.8%,於2012年時已增至6.6%。

圖二
資料來源:Gautam Mukunda -The Price OF Wall Street’s Power 製表:嘉鼎

 

而金融業(含保險)的獲利,相較於其他產業,更是大幅提升。儘管受到金融海嘯的衝擊,但在2013年所佔比重已達37%。

 

圖三
資料來源:Gautam Mukunda -The Price OF Wall Street’s Power 製表:嘉鼎

 

如此可看出,金融機構在近幾年已經逐漸成為霸權。這種重分配、不重創造的畸形生態,加劇了貧富差距,排擠創造型經濟的成長發展。

 

反觀當今社會現象,不也如此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曾有感而發指出,「經濟沒有成長,就業與分配也無從解決。」我們進一步理解,尋租及金融化的觀念不但已經過時,它更是讓社會難以進步、造成經濟發展問題的一大障礙。

 

金融化造成的怪異現象,肇因於世界被「金融化」,使得多數人都對金錢融資這種行為,已經積非成是、習慣成自然,甚至還趨之若鶩、以為缺之不可。研究就發現,信貸的規模達到GDP的80-100% 時,會抑制經濟成長,並增加經濟成長的震盪。而在2012年,民間信貸規模已高達GDP的183.8%。

 

對此現況,我們實在不應該容忍,而到了振衰起敝的時候了。

 

過度金融化,直接導致「投資不足」。在經濟上投資不足,事業便無法創新、更無法永續。

 

「去金融化」對投資的意義,就像是我們在做任何任何保養(身體、車輛⋯⋯)之前,都要做好的清潔、除鏽工作;更像是健康管理上,先要戒除有害的習慣,如吸菸、酗酒、熬夜⋯⋯等不良習慣,先除舊、才能佈新,使經濟環境重回生機,才能取得釜底抽薪之效,真正為經濟生態創造價值。

Related Pos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