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業外收益高有問題,但不是你想像的那種問題

「業外投資」是好還是壞? 是機會還是問題? 有蠻多人,尤其是投資評論者,說這裡面有問題。

 

一方面,它是本業之外,「額外」的收入來源,照理來說,不是壞事。可相反來說,許多評論者卻持反對觀點,說一間公司的業外收入太多,是本末倒置,甚至有「不務正業」的傾向,用業外收入來美化財報,這可能很有「問題」。

 

根據統計,目前台灣有一些公司的業外獲利,超過獲利的一半以上、甚至超過本業的獲利。像是台塑在2014年第三季的業外收入為 6675426 元,本業當期獲利 7517384 元,計算起來,業外收益佔該季獲利近九成;而像裕日車的第三季業外收入 1492344 元,本業當期收益 1443622 元,業外收入超過本業獲利,主要來自投資大陸東風日產汽車有成,獲利挹注母公司所致。

 

業外收入高,真的不好嗎? 倒也未必。本業本身若有其他事業的支持,其成長力道不容小覷,經營者要永續經營,會更輕鬆。

 

像是舉世著名的波克夏集團,其前身是一家紡織公司,多年來,經營者巴菲特投資有方,旗下事業延伸至民生消費、金融保險、工業、鐵路交通……等,46年來成長力維持在20%左右,可以說把「不務正業」發揮到了極致。

 

我們可以說,其終極目標便是將廣泛的事業投資,作為「正業」,而原先波克夏紡織所產生的現金流,正是實現此一目標的有力支持。

 

試想看看,若當初波克夏選擇繼續固守「本業」,其紡織業過了四十多年,還能繼續維持嗎? 更別說如何達成今天高達10兆新台幣的市值了。

 

因此,業外收入高,真的不是什麼壞事,問題也不在於是「業內」還是「業外」,而是在於這些收益是來自於與那些事業人才合作、是否具備「可持續性」,能夠長期提高事業發展的產出能力。只可惜一般財務會計,無法「透視」這些事業的營運能力。對於只重視帳面數字的人,就只能將「業外收入」當成非經常性的「意外收入」,認為是靠不住的「曇花現象」。

 

對經營者來說,真正的問題是不具備「透視盈餘」(look-through earnings)的能力。由於財務操作看的是資產價格變化,對於事業的投入,若當成將本求利的財務操作,實際上很難持久。好的做法,是建立一套人才合作系統,以事業組合每年產生的盈餘、搭配既有事業的成長。投資事業所產生的盈餘,是整體的表現的一部分,此即「透視盈餘」(look-through earnings)的檢視方式。

 

如此一來,經營者的事業搭配好的資源配置,可收得道多助之效,未來也更具備舉重若輕的能力,將心中願景的畫面實現成真。

 

Related Pos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