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菲特最新股東信(2) :透視盈餘

波克夏原本就是投資事業,但在收購許多自有事業(即實業)後,只用淨值資本的成長數字,就無法反映其內在事業價值。

 

 

 

 

波克夏早期可以用淨值(即股東權益)資本的成長,來作為內在事業價值成長的指標。而不像目前的波克夏,在淨值成長上,其自有營運事業所具備的價值是無法反映出來的。

 

這是因為會計上,對收購的營運事業,是採成本入帳。不像投資企業股權,可以marked to market,有市價做追蹤。

 

而另一方面,巴菲特又是如何看待仍有股份在外流通、因此有市價變化的事業呢?難道他就用市價來做追蹤嗎

 

來看看巴菲特在評論波克夏的「四大投資」- 美國運通、可口可樂、IBM、及富國銀行的標準。

 

在這段時間,可口可樂、美國運通、及富國銀行都分別買回了庫藏股,無形中增加波克夏的持股比重。巴菲特強調,將這四家公司合起來,波克夏的持有比重,每增加十分之一個百分點,就可為波克夏多帶來5000萬美元的盈餘,此一數字可謂相當龐大。

 

這是巴菲特運用「透視盈餘」(look-through earnings) 的概念,因為這幾家公司是上市公司,一般人(包含一般企業)頂多是看到股價的變化。但是巴菲特仍將焦點放在盈餘(生產力)的成長。因此,即使持股水準未達會計上的可認列水準,巴菲特仍認為應該看的是依據持股比例而得的盈餘數字。

 

巴菲特在股東信,談到透視盈餘的重要。

 

「四大」投資2014年經常性盈餘所佔的比重,合計為47億美元(相較於三年前,只有33億)。

 

然而,在波克夏提供給股東的財報中,卻只記錄了實收的現金股利,去年約為16億美元(三年前的股利,則為8.62億)。不過別誤會,這些公司未被列入報表的31億美元,相較於報表上的數字,具備了同樣的重要性。

 

相對來說,事業股權的持有比例未達一定程度,則無法認確其營收,因此巴菲特會採取此一透視盈餘做法。這種方式,和我們在投資事業上運用事業化報表的初衷,是一致的: 讓事業主們體認到事業內容的真實生產力。

 

巴菲特曾在1980年的股東信裡談到,「雖然我們的營業獲利只能認列這些公司發放的股利,但是決定波克夏經濟命運的關鍵,卻是這些公司的整體盈餘能力,而非他們發放的股利。」

 

而此可看出巴菲特的真正意圖……

 

一般人買股票,為了是賺股票上的差價;

 

巴菲特行為上是買股票,他為的是股票所代表的事業,事業所帶來的盈餘生產力。

 

這是巴菲特一以貫之的原則,採用「透視盈餘」的原因也正是如此。

 
【2014年巴菲特股東信延伸閱讀】
1. 阻絕市價對你的干擾
2. 透視盈餘
3. 不侷限本業投資,波克夏更有優勢
4. 波克夏系統的額外優勢
5. 不再受制於本業經驗和命運
6. 擁有「購入部分美好事業的能力」是什麼?
7. 事業經營和投資,怎能井水不犯河水?
8. 如何提升投資事業成長力道?
9. 兩種只能意會、不能言傳的功夫
10. 你以為的「停損」其實是…
11. 把你目前的購買力讓給別人
12. 「安全」的投資讓你深陷危險
13. 五種行為讓你承擔高風險

 


 
 

Related Pos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