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生產毛額數值提升,真的是好事嗎?
根據行政院主計處7月底公佈的國民所得統計摘要,去年的GDP(國內生產毛額)為12.82兆,將過去的紀錄拿來比較,80年為5.74兆,90年為9.57兆,看到逐年提升的結果會覺得真是可喜可賀,但細究他的組成分子,告訴你的卻是不一樣的事實!
GDP是由6個元素組成,是(1)民間消費加上(2)政府消費、(3)固定資本形成毛額、(4)存貨增加、(5)輸出減去(6)輸入。這6個項目中,民間與政府消費是GDP組成的大宗,單年度各提升1.37%與3.65%。但另外的項目就令人擔心了-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下降11.06%,存貨下降208.57%,輸出與輸入各減少9.11%與13.44%。以比例來看,固定資本形成毛額占國內生產毛額的18.71%,是自民國72年以來歷年最低點,低過兩成。意指雖然產出金額增加,但再投回去用於生產的部份其實越來越少。
相對於再投入生產事業,超額儲蓄(國內儲蓄毛額減去國內投資毛額)在去年大幅增加,總額約為1.46兆,已佔GNP的11.28%,過去只有73~76年有超過2位數的比率;相對的,國內投資率則降到16.84% (前年為22.13%)。國內投資比率的演進可參照下圖,其中用於固定資本的部分,近10年中運輸工具與機器設備,都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,增加的反倒是住宅、非住宅與其他營建工程。
■ 不能忽視的生產力缺位問題!
這些數據顯示出一個事實:「國內有越來越多資金被生產出來,但其實對國家的生產力並沒有加分效果 !」生產力才是增進消費力的根本,如果沒有投入改善生產力的效能,未來經濟實力勢必被壓縮,GDP可能因短期資金挹注有所提升,但長期而言,就像一個人空有現金、但卻不懂如何學習更多賺錢的本事一樣,未來只能坐吃山空!
如果把範圍縮小到各位的家庭,還會發現另一個問題,將家庭所得按戶數五等位分配,目前收入最高與最低間的所得差距是6.05倍(70年時是4.21倍),最高所得組佔40.17%,最低所得者佔6.64%,較低收入的兩個等份的家庭比例,正逐漸縮減中,而最高與最低兩者間的財富差距,則逐漸拉大。如果不能讓自己家庭的資本力提升,就可能逐漸落於經濟的「後段班」。光靠儲蓄的力量其實不足,還會受通膨所抵消,因此必須讓累積下來的資本,有更多提升的動力。沒有人會否認儲蓄的重要,這也反映在主計處做的統計:一般家庭大部分持有的都是現金、存款、房地產;但若過度儲蓄會打擊其他部分的再投入,因為目前家庭所持有,唯一可能具備資本成長潛能的部份,例如股票與債券,其實根本不足二成。這樣反而為你降低很多可能性,這其實是十分可惜、甚至遺憾的事。
杜拉克舉過一個知識工作者的例子-1980年代的醫師,單一工作天的看診量,比起八十年前的前輩大約多了10倍,這都是知識經濟發展、提升生產力的結果。現在的人應該很難想像過去手工業時代的狀況,但如果沒有經歷知識經濟的變革,很多現代習以為常的科技,就根本不可能存在。如果現在不能將超額的資金挹注在生產力的改善,產出就沒有提升的可能,而資本生產力持續縮水下的經濟,最終是無法存活的。
■ 向上提升,除了自食其力,還有別的方法
以杜拉克做過的研究為例,優秀的企業因為在每塊錢的運用上,獲得的成果是競爭者的兩倍,因此勝出。為了不要落入後段班,不妨從資本力的提升來著手。首先是在未來8到10年間,讓自己的產出能力增加50%,這意味每年都必須下苦工,讓產出能力年增率達到4到5個百分點。以2010年目前的統計為例,企業平均調薪幅度為3.38%,另外不足的部分,就必需儲蓄資源,透過與事業團隊合作,讓其成長來補足、甚至超越。
GDP是衡量一國經濟力的總指標,裡面的數字是所有人共同貢獻而成,目前是以消費為主導,但消費的根源在於社會有更多有餘的產出,並且讓這些產出可以被儲蓄、再利用,如果沒有儲蓄,代表國內都是過度消費;但反之儲蓄過高卻沒有變成資本,代表的依然是效率不佳。自食其力的效果有限,但若能藉助眾人合作,讓資源活化,會讓你越來越輕鬆。有更多事業團隊的力量作為後盾,相信能為未來,打開一條不同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