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Phone X 究竟是不是「創新」?分辨創新有要訣!

幾個月前,蘋果公司剛剛發表十周年紀念機種iPhone X時,當時多數媒體便對於該機種定價策略,感到驚訝,不過還是有分析師認為,iPhone大換機潮已來,加上新外觀、新功能加持,創新程度足以吸引果粉掏腰包買單。

不料幾個月過去了,市場買氣似乎並不熱絡,不但同期先推出的iPhone 8 熱度明顯不足,甚至就連頂級旗艦機種iPhone X也不如預料中受歡迎,甚至傳出蘋果對供應商砍單的消息。此時大家才說,可能是因為「創新不足」的關係,導致買氣不佳。

同樣的商品是不是創新,各方都持不同看法。聽起來有點玄的「創新」,究竟是什麼?是不是新產品賣不動,就可以說是不夠「創新」?每個公司都將「不創新,就滅亡」的口號掛在嘴上,但分辨創新並非易事,究竟有沒有道理可循?

創新的種類,其實有三種:產品服務創新、流程創新、事業模式創新。通常產品與服務創新最常見,流程通常則專注於改善公司內部流程,或面對顧客的服務方式,事業模式則是大膽嘗試突破傳統的營運模式。

而依照其破壞程度,也有三種不同幅度的創新:漸變、質變、巨變漸變屬於改善,質變屬於本質不變、而用更好的方式執行,巨變則是對整體生態產生翻天覆地的巨大改變。

產品與服務創新,應該是最容易看出來的,智慧型手機、電動汽車、擴增實境AR裝置,或是新型態服務叫車、訂購外送等都是。

再者如媒體訂閱,既然用戶的口味改變,那不如變身平台,讓用戶自行揀選需要的內容,而且透過大數據追蹤,還能演算推測用戶喜歡或討厭的內容。例如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、Amazon Prime、Hulu,甚至精確追蹤用戶在系列影集哪一集就棄追,從而調整節目的企劃製作。

不過,究其本質,它們並非發現新需求,而是用新方式把事情做好,屬於質變式的創新,do the thing right 是也。

但如音樂串流服務,Spotify、Apple Music、SoundCloud,甚至熱門的訂閱頻道,比唱片公司更具有把一首歌、一張專輯捧紅的強大影響力。而這些平台不只是服務創新,而是變革事業經營型態,形塑一批新世代使用者。

而一般顧客接觸不到的,是內部的流程創新。除了增進營運效率,還讓公司體質變得更適應環境、更具彈性。

像是大型零售商百思買(Best Buy),也是個不斷自我創新的例子。起先以賣音響起家,後來轉型為電器商、電器大賣場、電器銷售倉儲中心。而後面臨亞馬遜等電商節節進逼,導致坪效低落,大刀闊斧將銷售中心轉型定位為「超大型展示體驗空間」,邀請廠商進駐,同時增加倉儲與物流系統的投入,加上經營自有購物網站,又再轉型了一次,事業盈餘能力也攀升,這就是因應消費型態而做出的流程優化式創新。

研究顯示,產品服務的漸變式創新,為數最多,例如將既有的產品服務功能做改善升級、流程優化;最稀少的則是巨變式、可以撼動顛覆現況的事業模式創新。

例如,2008年賈伯斯站在舞台上,告訴我們,他為這世界帶來一台集結觸控介面iPod、革命性行動電話、尖端科技聯網設備三位一體的iPhone,那個讓眾人驚呼連連的時刻,開啟蘋果高速成長的黃金年代,就是巨變式的事業模式創新,從此深刻重塑世界各地人們互動的風貌(看看捷運公車上大家都在做什麼?)而十年之後,2017年iPhone X問世,則較類似偏向產品式的漸進創新,搭載新功能FaceID、更強大精良的攝影鏡頭,不能說這不是「創新」,但層次並不相同。

由此可知,每個公司應該都需要有自己的「創新矩陣」,而明智的消費者和投資者,更可以好好明鑑各公司新推出名為「創新」的產物,究竟是屬於哪一類。畢竟,要賦予一件新事物「創新」之名很容易,要蘊含創新的靈魂於其中,則有如採集珍稀的鑽石般困難。

圖片來源

Related Pos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